在加拿大读博士(PhD),如何与导师相处?

经常有学生问我,“在加拿大读博士毕业困难吗?” 其实这要看你的导师(出于习惯,以下称之为老板)。读博体验,毕业要求,奖学金申请,毕业去向等等,都跟博士老板密不可分。那么在读博期间,如何与老板相处呢?

这跟学生和老板两个人的性格,气场,所处的特定时期都有关,很难给出适合每个人的建议。但瑞秋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,希望能给正在读博士,与老板相处有困扰的同学们一点启发,或者给即将读博士,不知道如何与未来老板相处的同学们一点指导。

刚读博士时,我是组里唯一的国际学生,因此刚从中国大陆来到加拿大留学,就“被迫”在语言和文化上迅(坚)速(难)的融入。因为加拿大人都很友善,所以我的总体体验还是不错的。但无论在哪里读博士,都不可避免地很痛苦,如何排遣痛苦,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,关于浙大博士跳江—– 我是怎么熬过来的

我的博士老板是一个典型的加拿大人,很nice。在工作上他很客观,能力全面。我们组是做核酸和多肽的合成和改造,偏向于生物有机化学,老板的理论基础特别扎实,我跟他探讨问题时,总是觉得自己为啥那么蠢。。。工作之余,老板在各个领域也很知识渊博,思想深刻,跟他聊天真的非常享受,所以我曾一度觉得自己遇到这样的博士老板很幸运。

但还是太天真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可避免的和老板之间产生一些矛盾,加上PhD本身带来的痛苦,我甚至有过放弃学位退学的念头。究竟发生了什么,以及我是怎么克服的?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,那些年,我与博士老板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。分为四个时期来讲:磨合期,信任期,紧张期,成熟期。

磨合期

在刚来加拿大时,我去实验室见老板,他亲切的跟我介绍实验室,以及他们正在做的项目。还亲自带我逛了一圈校园(也可能是他当时正想出去走走),校园挺大的,天气很热,我们走了一身汗。我当时口语磕磕巴巴的,他也不善于主动找话题,一路上冷场无数次。中午老板安排一个同学请我吃饭,学院买单(吃饭这步是学院欢迎新同学的安排之一)。

后来就开始上课和做实验了,可是我一直没在状态,实验进展很慢,自己也没有很上心。我们组的组会很频繁,那时在做工作汇报时,我的英语一般,实验结果更一般。

而且因为在国内的时候,实验室同学和老板都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,在加拿大却是通过邮件,所以我没有查看和及时回复邮件的习惯。记得在圣诞节期间,老板给我发了一个邮件,有关我的project的设计,他用手画的,然后扫描发给我,但我一个多星期没有检查邮箱,所以没回!!! 等我看到邮件时已经元旦都过了,他明显不高兴了,但我去找他问了一下实验的方法,他还挺耐心的跟我解释。

然后就到了三月份,也就是开学7个月了,实验依然没有进展,但我开始计划休假。。。因为很多同学在美国读博士,看他们经常就是休假一个多月,我以为这是正常的,所以就自己定了回国的机票!!! 订完机票给老板发邮件说要在五六月份休假一个多月,几号到几号。。。现在想想老板当时肯定是气炸了,但还是忍着火,含蓄的给我回复了一封邮件,说一般研究生休假只能两周,而且实验一直没什么进展,一个多月不能接受,他最多能让我走三周等等。

可以看出我老板是个很nice的人,他在快气死了的情况下,还是给我三周假。后来发现我们学院的本地学生,也就每年休两周,而且本国学生学费比国际学生低很多很多,人家需要老板的funding支持少多了。我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。

尽管老板同意了休假申请,但我是个非常敏感的人,老板委婉的一句实验没什么进展,让我特别难受。纠结了几天,决定不休假了,退了机票(损失了几百刀),天天在实验室干活。

那时候我的project很特殊,需要用实验室的peptide synthesizer(多肽合成仪),而这个仪器当时在组里除了老板,没有人会用。老板还期待我成为实验室的peptide guy,组里有人需要都可以来找我。。。这么重要的事情,为啥交给唯一的英语非母语的国际学生?。。。

所以我只能厚着脸皮向老板求助,和自己琢磨,反复尝试。除了这个synthesizer,还需要频繁用 mass spectrometer(质谱),需要用solid-phase modification(固态合成的方法改造我做的大分子),所有的条件都是新的,跟实验室其他人做的也不一样,所以查文献,尝试,查文献,尝试。。。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,连做梦都是最近的一次尝试又失败了。

好在凡事就怕用心,最后终于做出来了,而且条件非常稳定,可重复。用在实验室其他同学的产物也是成功的。所以老板非常高兴和满意,不管之前我有多浑,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决心。

所以在与老板的磨合期,建议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后知后觉,要做到:

1. 及时回复邮件。responsive是在科研和职场上都很重要的品质。

2. 认真靠谱的完成老板交代的每一件小事,建立自己的reputation

信任期

经历了磨合,我和老板之间建立了信任基础。因为我开始留学时是硕士身份,当时男朋友(也是后来的老公,娃爸)在国内博士毕业后,去澳洲工作,期待我完成硕士学位后能去澳洲。但在第一年结束后,我对自己做的工作很有兴趣,想转PhD,继续跟老板读博士。当做了这个决定时,老板还直言欣赏我有学术上的追求。

在第二年的时候,我又请假了,要回国结婚,算上圣诞节假期,也走了一个月,但老板没有一点不高兴。在我休假回来去办公室找他时,他很高兴的说”Welcome back! Oh, I should give you a hug!”,还真站起来给我一个欢迎回来的拥抱。

后来我的实验也有很多很多困难,方法不对,不知道哪里有问题。等好不容易做出来,又荧光效果不好。与其他实验室的合作项目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。但老板没有给过我任何压力,可能知道我确实用心在做,每当沮丧的时候,老板还给我很多安慰,比如我认为博士期间第一作者的paper久久没有发出去,非常不自信,他说我还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,第一篇很快就出来了,不用担心。我当时是非常感动的。

在与老板的信任期,瑞秋给大家的建议就是:

1. 尽早规划自己的项目,可以完成几个课题,博士论文可以写几章等

2. 有目的的去学习,遇到问题解决问题,为自己而工作,不要被动的完成任务,或混时间,因为积累的能力是自己的。

紧张期

本来以为可以顺利的毕业,甚至想过争取提前毕业,没想到在博士第四年,我怀孕了。不敢当面告诉老板,怂怂的给他发了个邮件,他也很快回复了恭喜。

有朋友跟我说过什么学生怀孕休产假,华人老板会介意,老外会认为这很正常,不会介意之类的。我当时将信将疑。事实证明,都是人,完全不介意是不可能的。老板嘴上不说,但实际上心理上各种不爽。

正好那段时间赶上了轮到我要在学院做seminar,在博士期间都需要在整个学院面前做一个讲座,需要查大量文献,然后讲出来,现场的教授和学生可以随意提问。虽然大部分都会通过(确实也有没通过,或者需要重做的),但讲的不好或回答不出现场提问,被教授问住,在整个学院面前太丢脸了。所以每个PhD对这个seminar都很重视。

当时怀孕的反应严重,加上需要集中准备seminar,我就有一个月没有做实验。老板对我的不满在那段时间就加剧了。

有一天上午,因为前一晚准备seminar而没有睡好,就没去实验室。我带的一个本科生(一个加拿大本地男孩)想要用一个仪器,找不到我,就去找老板了,说遇到什么困难,但Rachael不在实验室,问老板能不能帮他。老板就生气了,给我发了一封邮件,问我在哪,即使准备seminar也需要在学校,不能不来等等。

我一到实验室,打开电脑,看到2分钟前老板刚发的质问邮件,只好硬着头皮去办公室找他。他有点尴尬,说那个本科生找不到我,然后处理数据的方法还不对,问是不是我教的等等。我当时又尴尬又生气。但第二天就要seminar,只能平复心情,尽量不受情绪影响。

老板可能觉得自己反应过度,不好意思,非要在当天下午为我再组织一次seminar的练习。我说明天就要讲了,之前也练过了,没必要再练了吧。但在他的坚持下,我就只好借学院的一个教室,在全组人面前又讲了一遍,老板态度特别的好,他和其他同学提了很多有帮助的建议。第二天seminar很成功,老板做主持,在开场介绍和后面问题环节,也表现的对我很好的样子。

这个风波过去,尽管老板表面还是很nice,但我感觉到他不像以前那样信任我了,嘴上不说,对我还是很有意见。当时我做实验一直坚持到预产期,平时走廊里遇到学院同学,看到我的肚子都会问咋还不休假。接近预产期时,我跟老板发邮件说,可能下周就要住院了,能否开始休产假,他答应的很痛快。但后来有人问起Rachael去哪了的时候,他告诉人家不知道。。。所以可以看出他内心是不痛快的。

在怀孕期间工作的那段时间,我和老板还有很多的具体的矛盾,比如,我写好的manuscript(即将投稿的论文初稿),他迟迟没时间帮我修改,却有时间帮别的组的PhD学生写推荐信。比如我当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很不理解,自己在三年里做的工作量比同组的很多PhD四年做的还多,别人都可以毕业,为什么偏偏对我要求这么高?为什么总对我有意见?

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,做实验不可避免的就是失败多于成功,失败是成功之母。哪怕在与老板信任期,实验压力依然很大,行业难度影响下总觉得自己的科研做的不强,文章数量不多,不知道毕业后能如何发展,日子不好过,经常失眠。那么在紧张期,仅有的老板的支持也变成矛盾,因为生孩子毕业变得更遥遥无期,昔日的同学博士毕业都工作了。。。那时候觉得一切没意义,身心俱疲,经常产生退学放弃学位的想法。

但娃爸作为过来人,给我很多建议,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,当时我问他“为什么别人读博士时很顺利,很容易就发影响因子很高的paper,自己的课题总是诸多不顺?”

他说:“读PhD不仅仅是发表paper,更是培养独立科研能力的过程。有的人很幸运,课题顺利,导师牛,很快就发表高档次paper,但以后能否做一个PI(Principal Investigator,通常指有自己科研团队的教授),要看独立科研的能力,解决问题的能力,面对压力的能力,这需要长期的锻炼。在PhD期间遇到不顺,其实是学习的过程,不一定是坏事。”

这段话给我影响很大,事实也证明,在毕业之前遇到了课题的不顺,以及与老板关系的滑铁卢,这些毕业前遇到的挫折,锻炼出来的抗压能力,持久力,对我毕业后进入职场,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!

所以,在与老板关系的紧张期,瑞秋建议大家:

1. 挺住,做好本分就好,不要YY太多。

2. 对自己可以宽容一些,不要苛责自己,但不要跟老板撕破脸。

成熟期

后来老大出生,我休了8个月产假,回去工作后,老板态度还行,我也努力把最后一个项目做完。但每次问什么时候能毕业,他都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,让我很恼火,但也没办法。

读博士那些年,每逢感恩节或圣诞节,我都会给老板和家人写一个卡片,放到他的信箱里。因为我们学院有一个mail room,所有教授和研究生在那个房间都有一个自己的信箱,平时需要传文件会直接放到对方的信箱里。最后一年的感恩节,我像以前一样,又在老板信箱放了一个卡片,祝他们一家感恩节快乐什么的。在当年圣诞节的时候,他也悄悄给我的信箱放了个祝福卡片。当时我拿到卡片还挺感慨,自己与老板这些年的“爱恨交织”,只有读过PhD的人能懂吧。

孩子出生后,我并没有影响工作,老板也能感觉到我工作时不糊弄,是用心的。而且这些年英语提高了不少,在做presentation时,我讲内容和回答问题都更到位,条理更清晰,所以他对我也算是满意的,后面毕业答辩也算顺利。

毕业离开实验室后,老板还希望我把PhD期间一个已经收尾的项目写一写发出去,我及时的回应,很认真的完成,并跟他反复修改,最后文章被成功接收。

老板偶尔发给我一些美国,欧洲的博后机会,考虑到家庭,我不能到处走,最后去多伦多做了博后,老板也给我写了很好的推荐信。我们到现在也一直保持联系。

所以在与老板关系的成熟期,也就是毕业答辩前,答辩后,以及工作后,瑞秋建议:

1. 在老板面前保持一贯的靠谱风格。

2. 与老板建立长期的师生关系,朋友关系,尤其是还想在学术圈发展的话,学术上你们还极可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

结束语

总的来说,读博期间,要通过努力工作,做事靠谱来与老板保持好关系,这也是毕业进入职场之前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。

除了上面给大家的那些建议,瑞秋还想提醒同学们尽量去换位思考。学生的立场,和老板的立场,是完全不同的。当年我做学生时各种不理解老板,比如他每年都讲那几门课,实验室都是我们干活,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备课吗?为什么总说自己忙呢,为啥还不帮我改论文?

在自己工作之后我才真正理解,如果想把课讲好,确实每年都要花时间准备,尤其我老板当时是上500人教室座无虚席的大课,除了备课,还要应付学生的各种需求。而且老板还要绞尽脑汁申请funding,有很多学院内,学校内,或者校外的service,比如学院招聘,给本科生/硕士生/博士生当答辩委员,给一些学生的学术活动做评委,给学术期刊做审稿人,学校的管理事务等等。还要带研究生,实验室仪器坏了,试剂没了,学生的project进展和困难,每一件事都很花时间。北美的教授真不好当,凡事都要亲历亲为。所以当你感觉不能理解老板时,还是尽量选择去理解,你对老板尊重和nice,老板也会感觉到。

最后瑞秋想说的是,在北美读PhD最少也要4-5年,可能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微不足道,但对于我们个人,在大好年华时没有游山玩水,过每天上下班的正常人的生活,却花这么多时间和力气,去烧脑读书并成功拿到博士学位,是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。

最后祝大家在追求PhD的道路上,少一些痛苦,多一些收获!